您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- 热点资讯

报名入口

“四个坚持”是文艺和社科事业的动力和灵魂

发布时间:2019-03-12 南方网、尹贵龙

“坚持与时代同步伐”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”“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”“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”。3月4日下午,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、社会科学界委员,并参加联组会,听取意见和建议,对做好新形势下文化文艺工作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“四个坚持”的明确要求。这“四个坚持”可以说是抓住了根本、说出了关键。

坚持与时代同步伐,才能答好新时代新课题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。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,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,广大文学家、艺术家、理论家们肩负着弘扬中国精神、凝聚中国力量的使命和责任。文艺代表着时代的风貌,人文社科研究与时代同频共振。一切有价值、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,都植根新时代、反映新时代、观照新时代,都应承担起记录新时代、书写新时代、讴歌新时代的使命;每一位有理想、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,都应该立于新时代之潮头、发出新思想之先声,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挖掘创作的主题、捕捉创新的灵感,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,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,为时代画像、为时代立传、为时代明德。

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点赞。“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,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”。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生产实践的主体,也是精神生产实践的主体。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,一旦离开人民,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、无病的呻吟、无魂的躯壳。社会主义文化文艺、哲学社会科学,从本质上讲,就是人民的文艺、人民的哲学社会科学。胸中有大义、心里有人民、肩头有责任,笔下有乾坤。文化文艺工作者要真正走进实践深处,观照人民生活,就会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、描绘人民、歌唱人民,让“时代故事”得到不一样的诠释,获得更多老百姓的认可和喜爱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多到实地调查研究,了解百姓生活状况、把握群众思想脉搏,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、阐明道理,真正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,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、建言献策。

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,才能创造经典杰出之作。中国从不缺乏生动的故事,关键是有讲好故事的能力;中国也从不缺乏史诗般的实践,关键是有创作史诗的雄心。但是,“目光如炬”“思想深邃”“富于创新精神”不可能一蹴而就。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,思想深刻、视野宽广,既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重大使命,又描绘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光明前景,必将给理论创造、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。这个时代的文学家、艺术家,真正创作出无愧于时代、无愧于民族的传世佳作,筑就起民族复兴伟大时代的文艺高峰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,勇于创新、善于创造,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,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,善于从理论高度探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,从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、发现新问题,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更大贡献。

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,才能培根铸魂固本强基。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。”道德是基石,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。“德不优者不能怀远,才不大者不能博见”。文学艺术家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做的都是培根铸魂的工作,只有讲品位,重艺德,才能为历史存正气,为世人弘美德;只有坚持德艺双馨的标准,才能承担以文化人、以文育人、以文培元的使命,肩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。“凡作传世之文者,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。”新时代,需要开创文艺和社科事业新气象。希望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,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,努力追求真才学、好德行、高品位,努力创作有筋骨、有道德、有温度的作品,做到不负时代、不负使命,为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,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教育引导激励人民向上向善贡献更多力量。(南方网尹贵龙)

关注唯一官方公众号